日期:2025-10-03 20:36:59
“2025年世界心脏日”上海健康大讲堂上证券公司配资,医学专家讲述肥胖与心脏的关系。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
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,心脑血管疾病(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)是全球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3%。在中国,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超过恶性,位居第一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30-40岁人群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近10年上升13%,而这一群体的体重超标率也在同步攀升。
每年的9月29日是“世界心脏日”,旨在呼吁大众重视健康,普及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知识。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敏在“2025年世界心脏日”上海健康大讲堂上主讲《肥胖“伤身”也“伤心”》指出肥胖与心衰的关系。
“2025年世界心脏日”上海健康大讲堂上,医学专家讲述肥胖与心脏的关系。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供图
张敏表示,心脏如同一个“水泵”,需要持续为全身供血,肥胖者体重的增加,意味着心脏要额外“加班”才能满足身体需求。一旦长期超负荷运转,则会导致心肌肥厚,进而引发心力衰竭,患者可能出现气短、乏力、下肢水肿等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甚至危及生命。
张敏进一步表示,肥胖正是通过一系列连锁反应,步步为营,最终不但伤身,也让人“伤心”。一方面,肥胖者患高血压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-4倍,且血压更难控制,这就可能引起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,对心脏产生负面影响;另一方面,肥胖本身也会导致心脏结构的显著变化,包括左心室质量增加和相对壁厚度增加。此外,肥胖者常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,夜间反复缺氧,血压剧烈波动,也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。长期的压力负荷,导致心肌肥厚,为的发生埋下隐患。
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肥胖?如何更好地管理体重?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韩文正建议大众定期体检,全面关注BMI、腰围、血压、血糖、血脂等指标及其浮动情况。其中,BMI正常范围为18.5~24.9,腰围:男性腰围应小于90cm,女性应小于85cm,血压建议定期测量,保持在正常范围——收缩压≤120mmHg,舒张压<80mmHg)。而针对血糖和血脂,定期检查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,同时检查总胆固醇、甘油三酯、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,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。
韩文正提醒,存在超重或肥胖的人群,不妨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,如6个月内减重当前体重的5%-10%,每月减重2-4公斤。体重下降有助于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、甘油三酯降低、改善血糖与胰岛素敏感性,带来心血管收益。但应注意避免过度节食或依赖减肥药,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足以达标,或合并高危疾病时,可考虑体重管理药物或代谢手术。
很多人认为“不吃主食就能轻松变瘦”,韩文正予以反驳:“这样做不但容易反弹,还可能损害代谢与心血管健康。守护心脏的方法,如合理膳食、坚持运动、保证睡眠、适当减压,恰好也是减重的关键。”
如何科学运动,保护心脏安全呢?韩文正建议,成年人每周≥150~30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,或≥75~150 分钟高强度;再加≥2天肌力训练。每坐1小时,起身活动3-5分钟。生活中,可以尝试以下跳跃开合、原地高抬腿、快走、爬楼梯等方法进行碎片化运动。
“必须要注意的是,每次5-10分钟热身后开始运动,间隔5-10分钟放松,避免心脏骤停,心血管高风险或症状者如胸痛、胸闷、乏力显著,应该先就医评估,如果出现胸痛、明显气短、头晕、心悸等不适,立即停止运动并求医。”韩文正说。
源顺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